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揭秘,冬奥会应急救护保障的密码 [复制链接]

1#

揭秘,冬奥会应急救护保障的密码!

3月底的北京,玉兰花开得正盛。

漫步在历史的厚重与现代活力相交融的石景山首钢园区,随处可见“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标识。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也分布在园区内,它由原先存放矿石原料的筒仓、料仓等工业遗存“变身”而来。

“石景山首钢园区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称赞,在工业遗存与“冰雪之约”的激情碰撞之后,首钢园区完成了再一次蜕变升级,成了北京冬奥会最知名的遗产之一。

实际上,北京冬奥会所留下的历史遗产,远不止于一个首钢园区,其办赛经验、赛事场地和设施以及文化符号等资源,都将在冬奥会后继续利用,奥运之光因此会长久地绽放。今天,我们就来解码这诸多遗产中的应急救护保障。

△2月13日,小萨马兰奇主席视察首都体育馆冬奥红十字AED布设运行保障工作。(资料图片)

奥运史上应急救护保障的里程碑式创新

参加了北京冬奥会以及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观众们,都会对鸟巢观众区通道上布设的AED机箱印象深刻。这些印有“红十字与冬奥同行”“红十字救护站”文字图样的机箱,每隔~米就布设一台。在机箱上方的柜子里,则挂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通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也可直接使用这些仪器。

“这些AED设备,由红十字冬奥项目秘书处统一筹集,并会同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和场馆管理部联合布设。这样的布设距离,可以保证场馆内医疗保障人员在3~4分钟内就能够拿取AED设备进行应急救护。”北京市石景山区*协常委、红十字冬奥项目秘书处秘书长张绪东告诉记者,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期间,仅鸟巢就布设了20套冬奥红十字AED,而在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的所有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冬奥红十字AED同样实现了全覆盖。

AED被誉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金4分钟”内,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但在过往的国际大型赛事中,从未出现过所有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全覆盖AED设备的先例,在年东京奥运会上,AED设备也只配备在了竞赛场馆医疗站随行医疗人员的医疗设备中。

“北京冬奥会则开创了新的历史,‘红十字与冬奥同行’项目在奥运会历史上实现了‘四个第一次,两个全统一,两大全覆盖’——第一次受权使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与红十字的组合标志,第一次将冬奥红十字AED布设在所有竞赛和非竞赛场馆,第一次在所有个场馆医疗站(点)统一使用红十字标志,第一次在所有名医疗保障人员和专业志愿者识别物(马甲)上统一使用红十字标志。其中,仅仅是AED设备在所有竞赛和非竞赛场馆的全覆盖,就已经是奥运史上应急救护的里程碑式创新。”张绪东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样的开拓式创新,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以及赛事参与者的生命安全。

这种创新,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点赞。

年2月13日晚,国际奥委会北京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来到首都体育馆视察,在听取了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医疗服务处会同红十字冬奥项目秘书处布设的AED运行保障工作之后,对AED设备的全覆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希望通过各种培训手段,让场馆内更多人员学会使用AED,以备不时之需。

“生命至上”理念,也更好地诠释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应急救护是红十字冬奥项目的重要技术保障内容,但最难的并不是技术。

“红十字参与奥运服务是国际惯例。中国红会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秉承‘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宗旨,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从北京8年奥运会到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直都是奥运人道保障的力量和得力助手。但要实现在3个赛区的所有医疗站(点)统一使用红十字标志却并不容易,毕竟,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上,奥运、残奥会徽与红十字标识首次组合使用。”张绪东解释。

原来,既往奥运、残奥会徽与行业组织或企业标识组合使用的情况,一般仅限于奥运会的TOP赞助商,如可口可乐、宝洁、三星等。这些企业的赞助额,动辄以数亿元计。

“很显然,承担了应急救护保障的红十字组织,从提供的物资数额来看与赞助商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但我们认为生命是无价且最为珍贵的,应当给予更多的呵护和尊重,因此我们有关奥运会徽与红十字标识联合使用的倡议,在多次协商之后最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批准同意。”张绪东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十字组织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张绪东看来,奥运会徽与红十字标志组合的醒目使用,既标志着我国“生命至上”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得到践行,以及中国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做出的努力,也更好地诠释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这同样是北京冬奥会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比物质遗产更珍贵的是管理经验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期间,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共布设套冬奥红十字AED,覆盖3地12个竞赛场馆,6个非竞赛场馆,3个训练场馆,3个大家庭酒店,部分冬奥服务区、冬奥社区(学校)、交通场站、高铁站、签约酒店和冬奥工作人员驻地酒店。未来,这些设备会放在哪里?”

在冬残奥会闭幕以后,经常有人会向张绪东提出这一问题。其实,早在AED布设之前,这一问题就有了答案。

“在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之后,秉承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准则,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赛后这些AED设备不会‘下班’,将作为冬奥物质遗产移交给场馆业主单位,持续服务各类大型赛事、活动,持续服务社会。”张绪东介绍。

让张绪东最引以为傲的其实并不是这些“一眼就能看见”的物质遗产,而是“红十字冬奥同行”项目所探索并总结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模式。

“巴赫主席在临近冬奥会结束时积极评价了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我们也将这套体系运用在了两个奥运中,这正是我们的AED设备期望达到的效果。”张绪东说,这也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与大型活动应急救护保障结合形成可持续性管理的新模式,他相信这些作为经验和组织管理遗产的探索和启示,不只是在未来能够助力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能够继续承接大型的国际赛事,巩固并扩大“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保障模式也有望在未来的其他大型赛事、会议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被复制开来,既直接保障生命健康,也增进人民团结。

来源:《人民*协报》(年03月30日第05版)

记者:刘喜梅

版面编辑:陈晶

新媒体编辑:*喆

审核:周佳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