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高校志愿者冬奥有你更精彩 [复制链接]

1#

立春日,冬奥始。2月4日,北京年冬奥会正式开幕。在这场全球盛事中,由广大青年人构成的冬奥志愿者团队是不可小觑的冬奥新势力。我们一起通过青年志愿者的视角,了解冬奥故事,了解奋进中的青年一代。

我叫魏硕彦,是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在本届冬奥会中担任国家体育馆公共卫生领域的志愿者。场馆闭环人员的日常核酸检测、场馆内水质及空气质量检测、赛事间隙消杀……直面疫情高风险,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为确保北京冬奥安全顺利进行,我们守护在防疫一线。

协助核酸检测工作照

为场馆全面“排疫”“大白”志愿者直面“高风险”

场馆闭环内人员的核酸检测,是冬奥闭环运行模式下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是为数不多的要穿着成“大白”的志愿者,协助采样人员完成扫码登记工作,以及场馆内人员的核酸检测等任务。接触到更多的“风险”人群,在高风险区域内直面“风险”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常态。我们毫不畏惧,从未退缩。

同时,场馆内水质及空气质量的现场快速检测,也是我们每天要承担的任务。为了得到广泛的样本,每次检测任务都需要我们前往遍布在场馆内的各个点位。每天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八万多平方米的“冰之帆”,让我们的日均步数居高不下。

生活饮用水质量现场快速检测

与时间“抢跑”赛事间隙精准消杀

冰球比赛是冬奥会中场次最多的项目,国家体育馆拥有竞赛馆和训练馆两大场馆,在赛时期间每天都有密集的竞赛及训练安排。

为了防疫工作与正常赛事运行不冲突,每一场竞赛或训练结束后都需要我们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人员抢跑在第一线,开展环境核酸采样及消杀工作,与赛事人员“逆行”。这要求我们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我们志愿者要做的便是及时协助对接好当中的工作信息。

为了不出差错,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场馆错综复杂的运行安排中梳理出明晰的工作时间线。不忽略一条信息、不漏掉一处细节,将信息对接工作保障到位。

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现场快速检测

冲在防疫一线机动应对突发状况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场馆疫情防控的关键,因而我们所涉及的工作是更加机动的。在日常固定的工作之外,我们需要做一块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砖”。

由于场馆的运行是不间断的,有时甚至是不在岗位上,我们也要完成一些报送工作,并且随时待命以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即便遇到棘手的事情,我们也始终保持青年志愿者应有的担当,肩负好作为场馆公共卫生团队一员的责任与使命,同心竭力为场馆防疫工作发一分光和热。

春日已至,冬奥已来。作为一名交大人,我会秉承“知行”校训,发扬“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为服务保障冬奥赛事恪尽职守,迎接冬奥成功举办后的春暖花开;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我会与千千万万的志愿者朋友一道,向世界讲好这座“双奥之城”的故事,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在这个春天一起向未来!

我叫赵唱,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是国家体育馆语言服务领域的志愿者。作为应需型服务,语言服务志愿者需要随时待命,提供紧急的口译或笔译服务,是一个脑力劳动较大的专业岗位。

在本届冬奥会期间,我分别完成了为奥委会考察团、国际冰联考察团、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工作人员及场馆中方经理提供会议交传和陪同口译等服务。

赵唱在办公区门外

为冬奥服务的人员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各方想要顺利地合作,语言是基础的一环,于是,我们便成为冬奥会中“行走的翻译官”。

赛前准备过程中,各方对场馆的考察;中外各领域对接的数场会议;赛时混合区对运动员的采访以及各类文件的语言转换,都需要我们提供翻译服务。

作为在校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实战口译的经验,而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首次实战就赶上冬奥会这一历史性时刻。

服务冬奥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涉及各领域的专业术语太多,有时候任务急,不熟悉会议内容,又面对很多人,就特别紧张,生怕出现信息传达错误或遗漏。同时,来自多国的工作人员说英语的口音不同,给听辨带来很大挑战。所幸在上岗前,经理周老师给我们做了多次口译“魔鬼训练”,模拟了各种实战场景,我们也一直在结合图片或视频学习各领域专业术语。

上岗工作时我们是两人搭档,一主翻一辅翻。还记得在本届冬奥会上,第一次做会议交传时的场景,紧张的心情至今依旧难忘:我坐在外方工作人员身边,一动不敢动地翻译了半个多小时,还好没出太多差错。

赵唱和其他志愿者正在进行场边口译

上岗这些天来,每天都忙碌且充实,即便是在除夕当天也丝毫不例外。上午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到访考察赛前场馆运行情况,我提供了陪同口译服务,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有大量的训练和优秀小伙伴的配合,我们逐渐熟练,也逐渐自信起来,完成了多场重要会议及陪同考察的口译,为各方顺利沟通提供了保障。

怀着满腔热忱,我选择外语作为我的专业,并愿意付出毕生努力追逐我的热爱与梦想。生逢盛世,能用我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培养我多年的祖国尽绵薄之力,我是何其荣幸!

年10月,冬奥测试赛结束的时候,北京建筑大学志愿者李孟和运动员告别时说“Seeyounextyear!”,约定来年再见。如今冬奥如约而至,他也回到了这一方心心念念的舞台上。

缘起·测试赛初体验

在北京冬奥测试赛中,李孟担任/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赛事志愿者。清晨出发,星夜返回,他和16个小伙伴儿肩负着整个场馆内部工作人员和近名国内外运动员的通行控制任务,保证整个赛事在闭环条件下顺利完成,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

李孟的岗位在运动员坐席入口,负责运动员坐席的人员通行管理,查验所有进入运动员活动区域的人员证件,保证运动员活动区域的封闭性。

每天会有三百多名国内外运动员会从我的岗位通行到坐席观看训练和比赛,除了完成规定任务,他向运动员们介绍中国、介绍青年志愿们的生活。

他知道自己不再代表个人,一言一行将决定着面前的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于是他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进入工作,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尽办法,耐心周到地解决问题。

再出发·敢想肯干服务大局

再次回到首都体育馆,李孟迅速进入了状态。作为志愿服务的“过来人”,他将自己在测试赛时的经验结合培训传授给新入场志愿者,带领志愿者们对场地进行踏勘,了解每一个管控点位的查验规则,主动了解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及交接换场,同时集思广益,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使管控规则更加完善。

最终,志愿者们全部通过领域主管设置的考核,确保所有人对所有的岗位了如指掌,每个人放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担当重任。

进行时·“硬核”科技服务冬奥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李孟是一名志愿者,而作为一名博士,他同样参与了服务冬奥的科研工作。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除了永久性建筑,还装配大量的临时看台、临时卫生间、临时用房等,为冬奥会赛事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正在陆续投入使用的临时设施由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团队参与设计研发,李孟就是团队中的一员。

团队为临时设施加入了智能化系统,不仅坚固安全,而且还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李孟所在的团队冬奥临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的软件开发工作,通过研究实现了临时设施结构人群荷载的快速识别、结构安全智能预警、故障引发的突发异常事件识别和预警,运行趋势预测和故障预警等问题,能够实现在严寒条件下临时设施结构的健康监测功能。能够实现高精度、低功耗协同监测,尤其是在此次冬奥的零下40度高寒条件下可以实现抗低温实时信号采集、传输、计算功能,可以实现多赛区实时远程监测。

团队根据项目预期目标,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后,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对智能诊断软件进行开发并改进,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全部硬件搭建与系统整体调试、软件调试。目前已经在延庆及张家口赛区投入使用,并由团队人员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不做一次志愿者,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是李孟此次冬奥之行最大的感受。在服务现场,他亲眼见证了运动员们为国家而战的热血,与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冰场内运动员的激烈角逐,看台上运动员对各自国家参赛队员的紧张与呐喊,起跑、滑行、超越、冲刺,每一次跌宕起伏的过程都牵动着现场所有人的心。

作为一名首都大学生,能够为北京“双奥之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亲身参与其中,李孟倍感荣幸。对他而言,能够作为一名志愿者在赛事第一线为运动员服务,同时又能为“科技冬奥”项目助力,在紧张的科研与志愿工作的进行中逐渐感受到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这个“冬奥之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临近冲刺阶段,志愿者们仍然在紧锣密鼓不断加强学习,为全力以赴完成好冬奥志愿服务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冬奥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舞台,志愿者们将在志愿服务“赛道”上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为世界呈现一部精彩的赛事,为中国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

程子灏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目前服务于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志愿者业务领域。

“大家庭酒店是北京冬奥周期内运行时间最长、服务范围最广、服务对象规格最高的非竞赛场馆之一,正如其名,我们用专业的优质服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家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彼此依靠的‘家人’。”谈及自己的岗位,程子灏充满自豪,“志愿者业务领域像是整个志愿者团队的大后方,负责场馆志愿者的总体配岗、数据统计、防疫事务、激励保障、宣传表彰等工作,可以说是志愿者的志愿者。”

作为宣传组的负责人,如何做好场馆志愿者的“宣传员”、如何讲好冬奥志愿故事成为他每天面临的问题,在他眼中,宣传工作意义深远:“我们的志愿者小伙伴们真的都非常优秀,满怀赤诚,甘于奉献,为了心中共同的冰雪梦想,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了今天,用文字记录平凡故事,用相机留下光影瞬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赋予我的责任。”

这并不是程子灏首次接触志愿服务,他曾多次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庆祝建国70周年大会观礼台旁有他坚守的身影,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有他匆忙的脚步,家乡基层防疫一线是他,助力脱贫攻坚也是他。

“志愿活动是我本科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奉献和付出中,我收获了很多,而冬奥会志愿服务将为我大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冬奥志愿者报名启动后,程子灏第一时间报名,经历了招募、选拔、面试和培训等阶段,其中的不易难以言喻,他笑道:“备战冬奥的那段时期恰逢保研,当压力来袭,我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自我怀疑,但当真正穿好制服,持证上岗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1月31日,除夕当天,第2期“雪花之声”——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志愿者专刊(新春特刊)印发,这期涵盖新闻速递、冬奥日记、赛程预告、志愿相册、生日祝福等板块的小报迅速在场馆志愿者之间传阅,好评如潮。

每期小报的推出都凝聚着程子灏和其他几位小伙伴的心血,从稿件撰写、要素采集到设计排版、图像处理,他们奔跑在各个岗位,尽心全力展现全体场馆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除了制作专刊,定期推出的“雪花速递”系列视频也是外界了解志愿者日常工作的重要途径,1月2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到访场馆志愿者之家,观看了当期“雪花速递”视频,视频中场馆各个岗位志愿者辛勤工作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赫先生的赞许给程子灏和他的小伙伴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他动情的说道:“大家的辛苦和付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在今后,我们将立足岗位,集思广益,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向世界展现首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打造大家庭酒店“金名片”,“双奥之城”风景线。”

面对挑战,他充满信心:“我们这一代青年是伟大中国梦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建设者、担当者,是站在新时代起跑线、奋力搏击的强国一代。有幸能为国之大事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是我最宝贵的际遇和最光荣的使命,也必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冬奥回忆。”

“同学,麻烦报一下你的驻地编号”“师傅,我们在第一个口下车,车上还有四位同学,麻烦您停一下之后继续往前开”“大家抓紧时间吃饭,12:30做完安检大厅集合”“1月26日健康监测,请大家接龙”“没事,需要的话我也可以一起帮忙”

有她在就很安心

全婧阳是驻地的一名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融俄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同时,她也是北京(延庆)颁奖广场媒体运行领域的志愿者之一。

初次与同伴见面是第一次场馆踏勘,全婧阳协助团委老师组织同一场馆的志愿者前往踏勘,规划、通知、联络、出发、返程,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坦言自己不喜欢混乱,特别是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时,尽量不出纰漏,把大家都照顾周全。

北外前往颁奖广场一共有21人团队,分成了两组,“我们其实就没太区分了,我和另一位组长基本也是打配合”。在正式出发前,全婧阳协助老师组织了线下交流会、保障物资的发放,并与老师一同前往驻地踏勘。

正式入驻后,组长的工作十分琐碎,包括一日三餐、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物资发放各类通知,“第一天早上想睡懒觉,没敢睡,就怕早上错过通知或者紧急任务;晚上其实安排了学习计划,也没敢真的远离电子设备”。

为了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以及避免意外,每次出发离开都再三清点人数,“尽量让大家集体行动,特别是大家都是初来乍到,跟大部队在一起总会安心一些”。

志愿者在驻地与场馆间乘坐班车通勤,全婧阳经常承担车长的任务;为了不给同学们增加麻烦,她通常选择逐个座位询问完成乘车登记;每次上车下车,基本都等在最后一个。今晚返程时,车上坐满了,她主动下车等下一班,“总不能让已经坐下的同学再下车,下一趟不知道还要等多久,让大家先尽快回去”。

面对大家的反馈,如宿舍设施、餐饮需求、组织建议,她耐心地在老师与同学们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同时她也不断换位思考,怎样的组织方式能让大家更加方便、舒适。

在各个场合,全婧阳都展现出组织者的责任担当,只要有需要,都主动站出来,“既然学校选派了我作为组长,就是对我的一份信任,也是一份嘱托,我一定要把我们的同学都照顾好,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负责负责再负责,把每件事情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她调侃说“大家的安心就是我的放心”。

1月24日第一天上岗,手持乘车表的全婧

全婧阳还加入了团队宣传小组。“固化成果、宣传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努力讲好团队故事、驻地故事、场馆故事、北外故事、中国冬奥志愿者故事。”

她与同伴一起确定了宣传工作思路与框架,在团队里拉起了运转机制,拍照片拍视频、写文稿写新闻、排版、剪辑,她时常主动询问大家哪里有需要帮助,“哪里需要到哪里”。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她也在驻地党支部中,在支部组织下,全婧阳手写了《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青春承诺书》,在驻地展板展出。

1月26日,手写《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

“基本上哪都有她,但是有她在就很安心。”

想在北京颁奖广场见证五星红旗升起

北京颁奖广场是非竞赛场馆,在赛时将连续14天、为52个项目的冬奥健儿颁发奖牌,并通过系列演出活动展示中国文化、烘托现场气氛,为冬奥健儿打造难忘的高光时刻。

赛时,媒体运行领域的同学将为来到颁奖广场的各类媒体提供服务,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正常运转。正式上岗的这几日,全婧阳的日常非常充实。

“这几天主要是培训和岗位演练,跟着经理和大家一起学习、调整,为赛时工作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全婧阳也在努力感知、复盘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她还分享了最感动的时刻和最大的期待:“我相信在赛时,我们一定也能够在这里守护并见证五星红旗的升起,这也是我这个新年最大的愿望。”

1月26日,全婧阳在场馆与夕阳留下合影

她的多元冬奥体验

在赛会开始前,全婧阳就已经有了多元的“冬奥体验”。

冬奥志愿者在上岗前需要经过漫长的培训周期,全婧阳总计完成了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23门在线培训课程,校内组织的各类通用培训、讲座与校园活动;作为媒体运行领域的志愿者,全婧阳还提前做了不少功课,比如主动阅读体育新闻、了解赛事新闻运行、学习材料提高媒体素养,并努力提升外语水平。

在学生工作中,作为校学生会执行主席,全婧阳参与到许多活动的筹办中,例如以冬奥为主题的“三走”趣味运动会、与北体大合作的“冬奥进校园”活动等,“希望在校园里营造更浓厚的冬奥氛围,尽量以同学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等待入驻的时间里,她主动地协助校内工作,“平均每天和不同的老师说一句’有事儿叫我’”,参与学校出征仪式的筹备与排演,打包给志愿者家长的感谢信与礼物,加入冬奥学生干部专班,“闲不住,反正就去工作场地’游荡’,总会有事情要做的,没事儿就随时待命。”

1月17日,全婧阳在出征仪式排演现场

加入冬奥志愿者并不是偶然

“生逢盛世恰逢其时,作为首都青年,能够为祖国争光,为冬奥添彩,是很宝贵的机会,也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志愿工作对于全婧阳而言并不是第一次。新冠疫情爆发时,她就在抗疫志愿者团体担任负责人,持续工作到4月武汉“解封”,期间与团队筹集物资四十余批,一共帮助到湖北疫区上百个机构团体。

“这一段经历给我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它让我尝到了志愿服务的’甜头’,那种自我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我同时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再微小,也可以去完成一些事情,只要我们团结协作并坚持投入。”

在北外80周年校庆的筹备中,她是第一批加入校庆办公室的学生志愿者,工作周期长达近一年。在学生会权益工作中,她也以志愿服务的心态去投入,努力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维护权益,“有一次有幸与杨丹校长一起用餐时,校长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最低层次的收获是回报,最高层次的收获是给予。我可能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但这已经成为我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

为每一位参加北京年冬奥会

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点赞!

你们是最棒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