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题:奥运回响——北京奥运十年间
新华社记者
十年弹指一挥间,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盛况仿佛犹在眼前,年北京冬奥会就像踩着十年前那个夜晚北京城上方的“大脚印”一样,一步一步坚定走来。
北京奥运这十年,中国已从一个初识奥运举办门道的学习者,成长为推动和引领奥林匹克改革的践行者。
北京奥运这十年,中国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健康中国”成为体育强音,体育强国梦正全方位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
北京奥运这十年,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一份自信从容的国民心态正逐渐长为参天大树,体育基因正融入每个中国人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标题)从学习看齐到引领“奥运标准”
自天安门沿长安街向西约20公里,是首钢集团老厂区旧址。
十年前,这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搬迁——借北京奥运会举办契机,为改善北京空气环境和便于企业更好发展,这家始创于年的钢铁巨头开始了一场“大迁徙”。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十年过去,首钢人当初不会想到,他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那块地方,会再度和奥运结下深深的情缘——曾用来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华丽转身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曾经辛勤工作过的精煤车间,摇身一变成了国家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矗立在群明湖畔的原首钢电力厂冷却塔,将见证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比赛的精彩……这一切,让这里有了一个“头号粉丝”——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自去年8月来这里考察之后,巴赫就时时把首钢老工业区挂在嘴边,把这里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节俭办奥理念的典范,称之为“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更新范例,还让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京看看”。
如果说十年前首钢的搬迁是北京在看齐“奥运标准”,十年后首钢园区的改造则是北京在树立“奥运标准”。
从年底全票通过《奥林匹克议程》,到平昌冬奥会开幕之际颁布“新规范”,国际奥委会一直主动求变,努力对未来办奥模式进行根本性重塑。作为首届从申办开始就受益于此项改革的奥运会,年北京冬奥会也被寄希望树立办奥模式的新标杆。
“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是国际奥委会办奥新模式的目标,这与中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而三年前在吉隆坡最终打动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让他们为北京投出一票的,也正是北京申冬奥代表团提出的“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说,三年来的筹备过程一直贯彻着这些理念。他举例说,北京冬奥会将大量使用北京奥运会时的体育场馆,进行适合冬季运动的改造,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等场馆都将再度亮相奥运会。“可以说,北京的这些做法,真正把北京既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特点,从可持续的角度做了很好的阐释和验证。”
巴赫说,北京冬奥会筹办中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令他印象最为深刻,“你看看首钢工业园区,就可以知道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积极影响。中国朋友绝非光说不做,他们已经把可持续作为筹办奥运的一个核心。”他说,“北京冬奥组委工作高效,在《奥林匹克议程》下尽可能省钱,同时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尊重运动员体验。因此,我们非常有信心北京将为《奥林匹克议程》树立新标杆。”
巴赫说的绝非恭维之词。
十年前,中国还没有举办如此大赛的经验,借鉴、学习、摸索……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硬是用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告诉世界,我们有能力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总工程师李久林15年前是鸟巢施工总承包商总工程师,鸟巢设计理念新颖,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李久林回忆说:“建鸟巢那会更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家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当时很多人怀疑我们,认为中国人建不了鸟巢。但最后我们大家穷尽智慧建造完成,中国人就要有这种志气!”
如今,已是知天命的李久林说:“鸟巢是我们技术史上的光辉篇章。这一页过去后,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是我们新的起点。我们希望在冰丝带的工程上,在绿色、智慧和环保上实现新的目标,树立新的标杆。”
鸟巢和冰丝带的这种“传承”,也正是中国筹办奥运的一个典型缩影。
从夏奥会到冬奥会,从“无与伦比”到“新标杆”,从学习到引领,中国正在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
(小标题)从竞技独大到体育全面发展
年8月,16岁的孙杨第一次站上奥运赛场,初出茅庐的他获得北京奥运会男子米自由泳第八名,那也是他第一次打进世界大赛决赛。
让很多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中国竞技体育走上了奥运金牌榜的巅峰,国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遍遍奏响,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振奋和骄傲。
回首十年,我们蓦然发现,中国体育和孙杨一样,在十年前那个夏天走向了一个全新起点。
如今,孙杨已有三枚奥运会金牌,是男子米、米和米自由泳的奥运会、世锦赛冠军得主,还创造了男子米自由泳世锦赛三连冠的历史。
十年间,中国竞技体育虽然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有所下滑,但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成绩突飞猛进,中国女排年在里约奥运会上重回巅峰,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舞台上依然生动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其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扬我国威的民族自信,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要做体育强国,仅仅有竞技体育这一枝独秀是远远不够的。
转型和改革,是中国体育最近五年多最大的关键词。
“一鼓春雷起九渊,风云万里会中天。”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一个体育项目的改革方案,前所未有地在这一高级别会议上审议。
足改奏响了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声,引领体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原则推进的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足改的破冰点,也是中国体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年2月,姚明当选中国篮协主席,篮球改革也开始大跨步前进。李玲蔚、李琰、王海滨、冼东妹……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人进入中国奥委会和各协会管理层,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界的共识。
改革,更在于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体育红利。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建设体育强国,就需要让老百姓们都“动起来”。
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一年后的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的全民健身日。今年,全民健身日走进第十个年头。和十年前相比,全民健身这一“老话题”焕发出了真正惠及老百姓的“新生命”,成为中国体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发力点。
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成为根本目标,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中国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如今,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近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逾1.57平方米……
和一串串数字相比,群众的感受更为直观。
十年前,中国的马拉松赛数量一双手都数得过来。十年后的今天,马拉松赛已经多得数不清,成为“现象级”。以北京马拉松为例,3万个参赛名额,年四天被抢光,年用时半天,年至今只能“摇号”。
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在路边的足球场上,在小区里的健身路径上……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们越来越多,学习体育技能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这是一场体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这两块以往相较于竞技体育的“短板”,正不断得到补强。观念的转变、群众的需求驱动着中国体育全面转型,从竞技独大的“偏科”阶段进入多元发展时代,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三驾马车”,同向并行!
(小标题)奥运会改变了生活,改变了人生
从鸟巢最南端的“龙尾”出发一路向北,直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奥海,这条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因形似一条龙而被称为“龙形水系”。
十年前,北京清河再生水厂工人李志伟进入八万吨车间,开始了和奥运的不解之缘。十年间,北京的再生水利用量翻了一倍,如今,每年10亿多吨生活污水化作清水,注入城市河道。李志伟依然坚守在八万吨车间,“我会带孩子到龙形水系、漫水桥去转,告诉他这个水是爸爸水厂供应到这里的,你看这个水多么清亮,他就觉得爸爸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李志伟说。
北京市洼里乡居民于文龙也很骄傲,曾经的洼里乡早已成了奥运村,但他们手植下的“片儿林”,正是如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雏形。“这是我们洼里人的自豪。”在洼里乡住了大半辈子的他说。
如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当之无愧的绿肺,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前所未有地重视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显然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发展心态。
对普通中国人而言,一份从容自信的心态也在十年间悄然形成。
41岁的首钢工人刘博强在不惑之年迎来了跨度极大的转型——从焊接工转型成为一名制冰师。他曾经一度因首钢停产“慌了一段时间”,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如今他说:“感受最深的就是重燃希望吧,我现在就想能够在我退休之前,不敢说成为(制冰师)这个领域的顶尖高手,最起码把这件事做好。”
年,被视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元年,奥运会志愿者们也被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他们让世界看到了热情、自信、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
这一年的两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四川姑娘李菊的人生。
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夺走了她16位亲人。面对灾难和全国人民源源不绝的爱心帮扶,李菊和很多灾区人民一样,从绝望中看到希望。
8月份,李菊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北京奥运会中。她说:“在地震前和地震后,我做志愿者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单纯地觉得成为一名奥运志愿者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但是地震以后,会觉得我是带着一种感恩的心在做这件事情。”
毕业后,李菊就职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团委,从此开始带领学生们活跃在北京各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今年是她工作的第八年,她亲历了志愿服务在中国从轰轰烈烈到润物无声的变化。“这就是一种传承吧,它(志愿服务组织)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构,可能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