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尹少淳刘晓文丨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儿童 [复制链接]

1#
金扬沙银屑胶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 http://m.39.net/pf/a_4341453.html
内容摘要:儿童趣味是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成功设计的奥秘之一。在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中,儿童趣味始终如影随形。而且,从普遍的意义考察,儿童趣味似乎是包括奥运吉祥物设计在内吉祥物设计普遍而基本的追求。儿童趣味体现为纯真、稚拙、想象肆纵、有趣可爱,从偏正的角度看,它因对成人趣味的偏离而得以凸显。从更广泛的视野看,对儿童趣味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冬奥会吉祥物是一个突出的案例。关键词: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儿童趣味偏正关系
  年8月8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全球征集活动正式开始,一年后的9月17日晚,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仪式在北京首钢园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球馆隆重举行。在世人的期待中,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终于被揭开神秘的面纱,最终选定的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团队设计的“冰墩墩”和吉林艺术学院团队设计的“雪容融”。两个吉祥物虽然各具特色,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造型与儿童相关,审美趣味也与儿童相关。
  一、全面渗透的儿童趣味
  整个设计和征集活动始终与儿童相关,儿童的参与成了一个醒目的现象。组委会特别在乎儿童对吉祥物的态度和审美趣味,年5月,在北京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举行了关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题班会。孩子们表达了自己心目中的冬奥会吉祥物,有的认为应该是红色的龙,有的认为应该是冰人和火人,有的认为应该是灰色的兔子,有的认为应该是彩色的鹿,有的认为应该是蓝白相间的海豚,还有的认为应该是骑着滑雪板的熊猫……
  不仅如此,组委会还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并进行了冬奥会吉祥物网络调查。结果表明,在形象的喜好方面,选择中国传统形象的最多,占一半左右。接下来是卡通形象和动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和其他形象占了最小一部分。在色彩的喜好方面,中国传统色彩占54.7%,色彩明快鲜亮占18.2%,现代色彩占11.5%,和谐色彩占13.2%,对比强烈色彩占2.40%。对于传统形象和色彩的选择,出于特定的需要,应该有主办方的暗示或明示效果,但其中有些靠前的选择结果,也反映出儿童的审美趣味,比如卡通和动物形象、色彩明快鲜亮等等。
  在近六千件应征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作品。对这些作品,中外专家或明或晦地表达了对儿童及其审美趣味的喜好和夸赞。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表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形象设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吉祥物应该简洁、单纯、大方。瑞士洛桑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埃里克斯·乔治亚科普洛斯认为小孩子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评审专家表示,应该选择年轻人和孩子喜欢的东西,也即选择简单、可爱的作品。
  年7月10日,组委会带着入选的两组候选吉祥物作品以及随机抽选的几件作品的吉祥物形象来到了北京市崇文小学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们高度认可了两套入选作品,这清楚地表明它们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期许,与作品的设计者产生了“英雄所见略同”般的契合。
  将视线从冬奥会吉祥物移至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吉祥物的设计普遍
  为什么吉祥物普遍具有儿童趣味?吉祥物跟儿童趣味有什么关联性?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吉祥物“沃迪”
  二、由偏离获得儿童趣味
  什么是儿童?我们都能凭经验和直觉自信地加以判断。但事实上,人们对“儿童”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区别。比如,在18世纪,法语当中的“青少年”和“儿童”这两个词一直是混淆的。15岁的孩子可以被称为儿童,13岁却可以被称为青少年。联合国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这显然跨度太大,已经包括了我们通常理解的青年期。发展心理学的解释是,12/13岁至15/16岁属于少年期,6/7岁至11/12岁属于童年期,1/1.5岁至6岁属于幼儿期,此前则属于婴儿期。因此,在本文中我们认同的儿童主要指1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是12岁以下的孩子。
  儿童时期是人的发展阶段中的初期阶段,无论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速的发展阶段,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儿童的确有着自己不同于成年人的特征,这种特征通过身心,具体而言是通过情感、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体现出来,其外在表现是纯真、稚拙、可爱(现代网络用语可以称为“萌”)。尤其对低幼儿童而言,在情感和思维方面,常常表现为形象性、情绪性、泛灵主义、拟人化、不遵循成人的逻辑。这些特征,通过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表情和动作),就会给成人产生纯真、稚拙、想象肆纵、有趣可爱的印象。儿童的这些情感和思想特征,如果通过造型和视觉的方式表现出来,就称为儿童美术。相应地,纯真、稚拙、想象肆纵、有趣可爱,也就成了儿童美术的特征。当然,儿童美术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因为它跟“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舞蹈”的含义并不相同。儿童美术一般指“儿童自己创造的”,而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和儿童舞蹈的含义则是“成年人为儿童创造的”。这次冬奥会吉祥物设计活动体现的含义应该是“成年人借助于儿童趣味为包括儿童在内的人所进行的创造活动”。
  为什么儿童的审美趣味会成为冬奥会吉祥物制胜的法宝,奥妙应该存在于由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而凸显的特征之中。儿童趣味对成人趣味的偏离,形成了一种偏正关系。中国文化中存在的从偏正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并产生新的观点。所谓“正”具有“中间、一般、常规、正常、多数”的意涵;所谓“偏”则是对“正”的偏离,具有“旁边、特异、超常、反常、少数”的意涵。“偏”与“正”关系还体现为远近程度,远离“正”,则“偏”的特征越明显和强烈,反之亦然。“偏”与“正”又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空中和情况下会发生转变。换句话说,在一些时空和情境属于“正”的东西,换一种时空和情境则属于“偏”。偏则生异,异则生味,味则生趣,趣则攫人。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和审美因果关系。所以说,不同与距离产生特殊的审美趣味,特殊的审美趣味引人注意。
  那为什么儿童趣味能产生“偏”的效果呢?我们知道,每一个生物种属都有其典型的状态,这种典型状态是通过心理和身体完满和充分的发育和发展体现出来的,代表着这个生物种属的一般或最普遍的状态。作为一个生物种属,人同样也具有典型状态。儿童能体现人的典型状态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能代表人这一生物种属的只能是成年人,他们的情感、智力、精力、体力都体现为人类的最佳状态。所以,成人体现出的人的身心状态代表着人类这一生物种属最完美和充分的状态,具有普遍的意义,占据着所谓“正”的位置。其他阶段,如青少年和老年则占据着“偏”的位置。而社会的眼光往往是以“正”为视点的,从“正”的眼光看儿童自然是“偏”的。但“偏”的东西恰恰又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容易吸引眼球,引发
  三、追求儿童趣味乃艺术现象
  这种选“偏”,尤其是选儿童趣味之“偏”的现象并非限于吉祥物设计之特例,美术史上也有一些成人美术家对儿童趣味十分赏爱和青睐,并将其作为自己艺术风格的目标而加以模仿和趋附。现代美术家甚至主动以儿童美术的形式和趣味为依归,力争脱离成人社会的主流艺术创作套路,以拓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画家有意识地从多重视点描绘物体,运用平面空间,并改变形象——这是儿童在美术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方法。保罗·克利等美术家努力消除自己作品中的成人痕迹,以便获得与儿童美术一样的表现性和趣味。他们有意用儿童般纯真的眼光寻找那些尚未被功利性和技术性社会所污染的东西。保罗·克利从4岁至6岁儿童的形象和象征中获得灵感,创作了大量具有幽默感、神秘感和稚拙感的杰出作品,并因此而获得成功,享誉世界。中国美术家也有人在追求儿童稚拙的艺术趣味,比如关良、韩羽等。
  其实,有些美术家,如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美术家、马蒂斯等野兽主义美术家,具有坚实的技法基础,擅长他们所处时代通常的艺术技巧,却宁愿忽略它们而追求特殊的表现方式。毕加索曾经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用尽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他的作品《鸽子》画于年,是其9岁时所作,也是目前发现的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按照儿童画发展分期理论,9岁的儿童大致属于写实期,开始了对写实的追求和探索。毕加索这个时候的作品并没有显示特殊的天赋,只是按照正常的速率在写实的轨迹上发展。在他15岁的时候,作品已经在写实这条道路上发展得相当充分了。但以后毕加索却完全背离了写实的“正”而迈向了非写实的“偏”,其中就包括对儿童趣味的追求,因此成就了毕加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艺术成就。从追求儿童趣味这一艺术现象看,吉祥物设计对儿童趣味的
  四、启示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过程与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其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儿童趣味的巨大胜利。具体而言,儿童趣味与成人理性的结合,动物的拟儿童形象与成人技术的结合,加上成人对民族、*治、文化、传统等要素的思考与提炼是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熊猫、灯笼的造型和趣味与儿童形象和趣味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产生了一种包含纯真、活泼、可爱、有趣的“萌”的味道,同时融入了奥运、人文、社会等因素,设计团队和其他专家、领导一道经历了构想、试错、反复、验证等一系列过程,终于达成了最终效果。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刘晓文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年第12期)

本文内容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美术观察》杂志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