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谢谢你们!”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特别提到。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代表全体运动员,向6位志愿者代表送上灯笼,感谢所有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所做出的贡献。
1.8万余名,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五湖四海的校园学子、远道而来的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组成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他们一定无处不在,即便并非主角,但也无时无刻不在尽己所能,为这场盛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镜头之内,参赛选手英姿飒爽,博得满堂彩;镜头之外,无论生活保障、场地管理,还是通行管控、语言服务,从白雪皑皑的赛场到烟花盛放的“鸟巢”,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每一处有需要的地点,都有志愿者活跃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
他们是离北京冬奥会最近的人,但也是最远的人。比起近距离享受赛事,志愿者往往需要坚守岗位,可能是在张家口的风里,也可能是在延庆的雪里,既需要事无巨细、坚持不懈,也需要热情洋溢、礼貌友善,还需要专业周到、严谨负责。
困难朝内,留给自己,服务向外,温暖他人。如同,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看似微小,但缺一不可,既向全球传递着东道主的热情,也是“双奥之城”风采和格局的体现,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流动的名片”。
“他们甜美的微笑让我感到温暖,我忍不住想回馈他们一些什么。然而,我什么也没有,只能送他们甜味儿的巧克力。”瑞士广播电视集团制作和技术人员塞巴斯蒂安·那奥迪恩口中的“他们”,正是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美国代表团成员阿特金森将志愿者称呼为“我的朋友”;日本冰壶运动员吉田知那美则用中文致谢了志愿者。
以友爱为名,志愿服务精神不再只是一场单方面的奉献,而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双向奔赴。如果说激烈的赛事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那么在志愿者的微笑里,无疑蕴藏了更团结的新时代精神,是这个含蓄的文明大国用爱连接世界的合唱。
从“OneworldOneDream”到“OneworldOnefamily”,从年的首次献花,到年的一盏灯笼,14年如一日,我们对志愿者精神的赞美,也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呼应。当国际形势复杂诡谲,*治经济变幻无常,我们渴望这样一种能跨过山海的力量,无私包容,热情友善,足以抚平沟壑、团结人心。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无论是即将到来的冬残奥会,还是长久的未来,志愿者精神都将如一颗火种,留在所有亲历过、见证过、感受过的人心间,温暖每一个终将过去的冬天,照亮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路。
北京商报评论员汤艺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