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着,期待着,北京年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北京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冬奥喜庆气氛,校园里更是掀起一波波的冰雪运动热潮。北京市各学校纷纷借助冬奥契机,开设冰雪课程,宣传冰雪文化,推广冰雪运动,助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年至今,北京市中小学生上冰上雪人数已近万人次,推广普及活动及体验课已走进16个区余校次;北京市建设了所冰雪运动特色校和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京城校园呈现出一派冰雪之花竞相绽放的青春气象。
一张校园里的“名片”
期待着,期待着,北京年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北京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冬奥喜庆气氛,校园里更是掀起一波波的冰雪运动热潮。北京市各学校纷纷借助冬奥契机,开设冰雪课程,宣传冰雪文化,推广冰雪运动,助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年至今,北京市中小学生上冰上雪人数已近万人次,推广普及活动及体验课已走进16个区余校次;北京市建设了所冰雪运动特色校和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京城校园呈现出一派冰雪之花竞相绽放的青春气象。
年12月15日,第六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学生们通过“冰雪与我”“冬奥有我”“致敬勇士”“一起向未来”4个篇章,将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球、冰壶、滑雪等冬季运动项目与舞狮、鼓乐、舞蹈、歌唱等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北京市中小学近年来冰雪运动成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从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6届,堪称北京市校园冰雪运动赛事的一张名片。六年来,参赛人数从最初的余人到现在的余人;比赛项目从最初的冰上拼图、雪地登坡等趣味项目,逐渐发展到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高山滑雪、单板滑雪等专业性项目;赛期也从最初的一个月,到现在持续近两个月,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已经成为各区各学校展示冰雪运动水平和学生训练成果的平台,更为北京市培养冰雪运动后备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冬季运动会,还有北京市青少年滑雪锦标赛、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首都高校大学生滑雪比赛、北京高校冰球友谊赛……近年来,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体育局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打造了一系列青少年冰雪赛事活动品牌,既提升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又促进了校园冰雪运动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迎冬奥北京晚报百队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1月14日晚开赛。冬奥会刊记者刘平摄
“以体育人”
对冬奥和冰雪运动充满热情的不仅是中小学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首都高校师生。他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既直接关系到北京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关系到北京市冰雪事业的未来。
年11月19日上午,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8名礼仪专业志愿者,满怀热情与期望,奔向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志愿者们表示,将带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嘱托,认真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者精神,点燃冰雪青春。据了解,经过层层选拔,共有1.4万名首都高校大学生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他们来自66所首都高校,服务范围涵盖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
除了为冬奥会输送大量志愿者,近年来,首都高校加快培育冰雪产业人才的步伐,推动冰雪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相继成立了冰雪运动学院,着力培养冰雪体育师资、冰雪防护师、导滑员、救护人员、冰雪运动指导、冰雪赛事组织管理及新闻报道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进校园、体育产业发展和加快建设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对冰雪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校园冰雪运动和冰雪教育快速发展。各学校以冰雪运动为突破口,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以体育人”的理念得到贯彻。通过冰雪运动和冰雪教育,学生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受益终身。
“冰雪运动旱地化”
“我会滑冰啦!”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四年级四班的刘雨菲,对去年在校园滑冰的学习记忆犹新,“去年我们四年级每周都有2节滑冰课。现在我已经可以完全独自在冰场自由滑行了!”
冰雪运动对场地的要求,是开展校园冰雪运动面临的最大难题。京城各中小学使出浑身解数,采用各种办法解决先天冰雪条件不足的问题。
刘雨菲所在的东北旺中心小学就引进了一个长30米、宽12.5米、可容纳35名孩子同时上课的可移动露天冰场。所谓“可移动冰场”,是安装在校内的可拆装、可移动的真冰场。冰场可安装在水泥地面、草坪等任意地面环境上,并能实现快速安装与制冷。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建设了一个室内仿真冰场。该校副校长谭雪涛介绍:“学校自年建设了平方米的室内仿真冰场,年又在南校区新建了平方米的室外仿真冰场,供日常教学、社团活动使用。”前门小学则引进了滑雪模拟机,戴着头盔的孩子们犹如精灵般在滑雪机上展示各种滑雪姿态。
对于无法在校园内建冰场的学校而言,“冰雪运动旱地化”的举措能够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球杆一定要贴着地面击球,将球击入网中就算得分。”操场一侧,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的体育老师正在向学生讲解旱地冰球的比赛规则。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率先出征,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穿戴好头盔等装备,手握冰球杆,开启旱地冰球对抗赛。
近年来,北京市各区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创造条件开展校园冰雪运动。东城区按照学区统筹设计,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铺设校园季节性冰场,满足整个学区的学生体验冰雪运动需求。大兴区借助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冰上、雪上技能培训提供条件。延庆区采取*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组织师生到社会滑雪场培训,累计30所学校、10余万人次的学生参与了滑雪训练。
冬奥会刊记者王海欣摄
奥林匹克教育扎根校园
“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个‘武’字像什么?”
“‘武’里面有个‘戈’!”“里面还有个‘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关于这个‘武’字,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呢!”
老师望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说:“春秋时期,晋楚争夺霸主之位时发生了邲之战,楚国大获全胜。战后有人向楚庄王建议,把敌人的尸体都堆积起来,以显示楚国*威。楚庄王摇摇头说:‘止戈为武,真正的武,是要能停止干戈,战争的终极目的是奠定和平而不是炫耀*威!’”
“事实上,奥运会的起源也和‘武’字相关。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对比中西文明,会发现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时期,西方的古希腊也正处于城邦混战的阶段,集会比武成为培育士兵的重要方式,并由此演变成体育比赛。公元前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这就是第一届古代奥运会。”
这是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的一堂语文识字课。通过追溯字源,孩子们了解到,跨越古今,和平一直是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前门小学的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于“武”与“和平”、对中西文明交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羊坊店中心小学在“双奥火炬手”周晨光老师的带领下,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奥林匹克特色教育探索。如今,该校已连续举办了20届“天使奥运会”,且每年还会举办奥林匹克文化节。孩子们在操场上模拟奥运火炬传递,在教室学习奥运知识,培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团队精神。
与冰雪健儿面对面交流,无疑是了解奥林匹克精神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叶乔波、武大靖、申雪、张丹等冬奥健儿多次深入校园,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奥运故事,让孩子们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感受。
对冬奥和冰雪运动充满热情的不仅是中小学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首都高校师生。他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既直接关系到北京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关系到北京市冰雪事业的未来。
来源客户端冬奥会刊
记者张品秋
编辑康典
流程编辑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