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雪容融”从一个大三学生的设计作业,到成为冬残奥会的吉祥物,经历了三百多天时间,共有三十多套方案、上万张草稿,团队光去北京汇报就有二十多次。
新京报记者彭镜陶实习生汤赛坤编辑刘倩校对贾宁
北京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吉祥物“雪容融”滑进了现场,身后延展出两条冰雪赛道,赛道展开,地屏上出现“欢迎”的中英文字样。
自此,“雪容融”接替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上班,为期十天的冬残奥会拉开了序幕。
和“冰墩墩”一样,“雪容融”也因其充满中国特色且憨态可掬的形象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开幕式当天,鸟巢外的北京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外排起了长队,每个观众凭借开幕式门票和观演证才能购买一个“雪容融”纪念品。奥林匹克
对于“雪容融”设计团队的师生来说,那些为了设计“雪容融”而埋头苦干、加班加点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
“雪容融”从一个大三学生的设计作业,到成为冬残奥会的吉祥物,经历了三百多天时间,共有三十多套方案、上万张草稿,团队光去北京汇报就有二十多次。用“雪容融”创意来源者姜宇帆的话来说,“设计‘雪容融’的这一年,是按了快进键的一年。”
▲“雪容融”阶段性设计方案。受访者供图
━━━━━
把吉祥物设计当成作业布置下去
年中秋节前后,吉林艺术学院时任院长郭春方收到了鲁迅美术学院老师的邀请,“北京冬奥组委来鲁美开宣讲会了,要征集冬奥吉祥物,你带着学校设计类的老师一起来吧。”
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开始征集后,北京冬奥组委就开展了“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并组织宣讲团到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进行宣讲。
和北京冬奥组委宣讲团交流后,郭春方得知宣讲会在东北地区只有位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这一站,于是他极力邀请宣讲团前往吉林艺术学院再办一场宣讲会,“我们学校还有两三千名设计类的学生呢,我不希望他们错过这次机会。”
郭春方的真诚打动了北京冬奥组委,结束宣讲会鲁美站的第二天,宣讲团就跟着郭春方一起前往长春。到了宣讲会那天,能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坐得满满的,“除了课程和宣讲会时间有冲撞的,基本感兴趣的学生们都到场了。”
这时候,宣讲团在全国美术院校的旅程也快接近尾声了。时间很紧张,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到吉祥物设计方案最后递交时间。郭春方和老师们讨论决定,把吉祥物设计当成一个作业布置下去。
把公开的征稿活动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的一个教学传统,为的是给设计类学生一个学习理论后进行实践的机会。
最后吉林艺术学院征集了大概一百份稿件,每个稿件都是有老师指导的。“当时我看了稿件,觉得同学们和老师都尽力了,也领略了冬奥精神,冬奥的几个经典元素基本都在他们的设计稿件中出现了。从教学角度上来说,我希望同学们借这个机会进行实践的目标也已经达到了,压根没想过哪个稿件能中选。”郭春方回忆道。
▲姜宇帆设计的中国结和灯笼。受访者供图
━━━━━
中国结和红灯笼
一开始,姜宇帆设计了一只麋鹿。
那时候她在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读大三,从没有设计大型国际赛事吉祥物的经验。“我清楚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性,所以也没抱希望自己能入选,就是说试一试,顺便提高下自己的专业能力。”
她查询了历届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吉祥物形象,发现大多以动物为主。于是她也照葫芦画瓢找了一个她心目中最能代表冬季的动物——麋鹿。
距离截稿日还有三天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中看稿会。姜宇帆的指导老师发现,以麋鹿为设计基础的稿件太多了,“你要不要换一个设计方案?”
设计好的方案又得推翻重来。姜宇帆发现,许多同学的稿件是以有中国特色的物品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比如毛笔、牡丹花等等。这种想法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于是她改变了主意,在脑海中搜索她觉得最有中国味儿的物品。
第一个在她脑海中冒出来的是中国结。“上初中的时候,我妈妈就编了一个挺大的中国结挂在我的窗户上,它陪伴了我很多年,直到我去上大学。”姜宇帆回忆。
她设计了两个中国结,一个作为冬奥会吉祥物,另一个作为冬残奥会吉祥物。但是指导老师觉得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并不应该使用同一类设计形象,于是姜宇帆又设计了一个饺子。“但是中国结和饺子不太搭,它们俩一个是物品,一个是食品。”
一连推翻了三版设计方案,姜宇帆也有点疲惫。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这时候离截稿时间只剩下一天了。她急中生智,想到了红灯笼。“这其实和我的家乡是有关系的。我的家乡是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一个边境小城。每到冬天,大街小巷都挂着红灯笼,整个城市都变得红彤彤的。”
郭春方说,红灯笼的形象也很契合冬残奥会的理念。灯笼能发光,能照亮他人、温暖世界,正好体现了残疾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工作组”在工作室讨论修改方案。受访者供图
━━━━━
“工作组”
年初,当初的宣讲团成员、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林存真给郭春方打来了电话,“对方说,祝贺你郭院长,咱们学校有设计方案入围了,其中一个方案进入了修改阶段,如果能修改成功,就会正式投入使用。对方让我带队来北京冬奥组委,一起商量接下来的修改工作。”
进入修改阶段的是姜宇帆的设计方案,她觉得不可思议,“就像天上掉馅饼。”
年1月25日,郭春方带着老师们和姜宇帆到了北京,冬奥组委表示原设计还不太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回到长春,郭春方立即成立了一个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因为需要保密,团队就起名叫“工作组”。“工作组”起初只有六名成员,姜宇帆是其中唯一的学生。
北京冬奥组委要求正月初六提交修改后的版本,而当时离除夕只剩十天左右的时间了。“这意味着,我们设计团队的老师得放弃春节假期,好多老师都计划过年带着家人到南方地区度假,票都订好了。而且,并不是说放弃假期埋头苦干,我们就能设计出冬残奥会的吉祥物,接下来一切还都是未知数。”郭春方说。
但老师们还是退了票,或者改变计划提前回长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姜宇帆也早早回校,她不想错过。
“工作组”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作为工作室。郭春方找了一间学校附近的专家公寓,把团队需要用的设备都搬了进去。因为专家公寓离居民楼有点近,团队设计期间从来没敢拉开窗帘,生怕设计内容泄露。
那几天,团队成员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工作室,晚上十一二点才收工,一直在加班加点地赶进度。但大家对这一阶段的设计成果并不满意。“我们当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还没完全进入状态。”郭春方说。
后来北京奥组委和“工作组”讨论决定,由于中国结的修改效果不理想,删去中国结元素,保留红灯笼。
▲“工作组”在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
点亮梦想,温暖世界
北京冬奥组委的评估频率大概是每周一次。为了避免泄密,每次都是郭春方带着设计方案赶到北京进行汇报。郭春方记得,前前后后他大概去北京汇报了近二十次。同时,他还担任国庆七十周年吉林省彩车的总设计师,这一年坐航班飞行了共六万公里。
比起反复汇报、不断修改的疲惫,“工作组”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把动物元素和红灯笼形象融合起来。
北京冬奥组委的修改意见是:将红灯笼的形象拟人化,加入动物元素,使一个物品给人以有生命的精灵的感觉。
说着简单,实现起来难。“工作组”使用了麋鹿的角和鸽子的翅膀等元素,想办法把它们和红灯笼结合在一起。“我们用的元素五花八门,但是都不好看,怎么看怎么别扭。”郭春方说。
这个过程大概花费了两个月之久,转机是林存真发来的一张照片。照片是一个老艺人坐在小院子里,正在给一个灯笼贴上金色的吉祥纹样。林存真说:“郭院长,你看咱们在这纹样上下功夫怎么样?”
看到这张照片,“工作组”一下子有了灵感。他们设计了和平鸽图案的金色纹样,十三只和平鸽,代表着第十三届冬残奥会,在红灯笼顶形成了一个闭环。又在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的建议下,加入了天坛的元素——两只和平鸽翅膀中间的缝隙是一个天坛的图案。一个“最有中国味儿”的吉祥物诞生了。
▲“雪容融”概念图。受访者供图
年6月,方案基本定型,郭春方将3D打印出来的吉祥物模型送到了北京冬奥组委。之后二十多天没有消息,这是之前在修改阶段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郭春方担心,是不是被淘汰了?“这时候我压力是最大的,因为这一年,是我让团队成员们暂时放下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吉祥物设计当中来的。如果被淘汰了,大家会很失落。”郭春方说。
好消息来了。年8月末,林存真通知郭春方,让他带着团队成员赶到北京冬奥组委。郭春方以为还要接着修改,没想到北京冬奥组委现场通知他,他们的红灯笼“雪容融”成为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
年9月17日,在北京首钢冰球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正式亮相。
“当时我们团队在现场一起看发布会,先是看到‘冰墩墩’出来了,然后我们握紧拳头,一起喊‘3、2、1’,‘雪容融’出来了!”姜宇帆回忆道,“大家喜极而泣,那真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的激动。”
“雪容融”降生了,从此往后,它的任务是点亮梦想、温暖世界,给予残疾人运动员们友爱、勇气和坚强。